齐木长在一旁密切关注着队员们的表现,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注意,在地道中行动时,要保持安静,避免暴露自己的位置。还有,各小组之间的配合要更加默契,信号传递要及时准确。” 齐木长大声喊道。队员们不断调整战术,改进行动方式,逐渐适应了地道作战的节奏,他们的身影在昏暗的地道中穿梭,手中的武器闪烁着寒光,仿佛一群即将出击的地下幽灵。

随着时间的推移,娜塔莎和交趾女兵们对蜂巢无人机数控平台的操作越来越熟练,鲁达与机器狗的配合愈发默契,黄承彦将破障无人车操控得得心应手,55 连队众人也在地道作战训练中取得了显着的进步。

整个雇佣兵队伍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着最后的准备,他们深知,这些新装备与新战术,或许将成为打破亚速钢铁厂战场僵局的关键因素,而他们,也将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破障无人车在黄承彦的精心打造下,已然成为战场上不可小觑的独特力量,它巧妙融合了民用零件、3D 打印零件以及木工手工制作零件,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性能与特点。

动力系统方面,其核心发动机选用了经过改装的民用越野汽车发动机。这款原本用于越野探险的 4.0 升自然吸气发动机,经过黄承彦团队的调校,动力输出稳定且强劲,能为破障无人车提供 250 匹马力,使其在战场上拥有不错的机动性,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 50 公里,即便在坑洼不平的战场,也能灵活行驶。搭配民用重型卡车的传动系统零件,确保动力高效传输,在复杂地形下也能保持稳定运行。

车身结构独具匠心。主体框架部分关键支撑件采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材料选用高强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通过 3D 打印,这些零件能够精准地实现复杂的结构设计,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减轻车身重量。车身上的防护装甲,一部分是利用 3D 打印的多层复合塑料装甲,这种装甲通过特殊的分层设计,能有效分散冲击力,抵御小口径武器射击。

而在一些关键部位,如车底和侧面易受攻击区域,鲁达凭借木工手艺,打造了木质防护衬板。这些衬板选用坚硬的橡木,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表面涂抹防火、防水且具有一定防弹性能的特殊涂料。

当受到攻击时,木质衬板能够吸收部分冲击力,与 3D 打印装甲协同工作,为车内设备提供可靠防护。

破障无人车的破障装置同样融合多种工艺。车头的推铲主体结构由 3D 打印而成,其形状经过精确的流体力学模拟设计,以确保在推土、推障碍物时能达到最佳效果。推铲的刃口部分则使用民用挖掘机铲斗的耐磨钢材,经过切割、打磨后安装在 3D 打印的主体上。推铲由一台民用液压千斤顶提供动力,通过改装控制油路,使其能在远程操控下精准作业,最大推举力可达 8 吨,足以推开常见的废墟、沙袋等障碍物。遇到坚固障碍物时,车身上搭载的破拆工具 —— 高频震动破碎锤,其关键传动零件由 3D 打印制造,动力来源则是一台民用便携式汽油发动机,经改装后适配破障无人车的能源系统,能产生高频震动,有效破碎混凝土等坚固障碍。

武器系统中,重机枪是从民用狩猎用重机枪改装而来。原本用于狩猎大型猛兽的 12.7 毫米口径机枪,经过重新校准和安装先进的瞄准配件,成为战场上的有力武器。

瞄准系统结合了民用无人机的高清摄像头与简易激光测距仪,通过 3D 打印的支架固定在枪身上。高清摄像头能将目标画面实时传输到操控者的终端屏幕,激光测距仪则可精确测量目标距离,配合简易的火控计算软件,让重机枪在有效射程 800 米内具备较高的射击精度,可对敌方步兵和轻型装备进行有效压制。

通信与操控系统方面,通信模块采用民用级别的高性能无线中继器,经过信号增强改装,有效控制距离可达 3公里。操控台则是在民用游戏手柄的基础上,由鲁达手工制作了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木质外壳,并添加了一些定制的功能按键,方便黄承彦在操控时能迅速准确地发出指令,实现对破障无人车前进、后退、转向、武器射击等动作的灵活控制。

在模拟的亚速钢铁厂那宛如巨兽巢穴般错综复杂的地道中,阴暗潮湿的气息弥漫,昏黄的应急灯闪烁不定,为即将展开的一场特殊战斗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紧张的面纱。黄承彦操控着凝聚心血的破障无人车,准备迎接地道战场的严峻考验。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