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内阴暗潮湿,腐朽与铁锈混合的刺鼻气味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令人作呕。昏黄且闪烁不定的应急灯,宛如风中残烛,将四周的墙壁映照得影影绰绰,摇曳的光影仿佛随时都会有未知的危险从黑暗中猛然蹿出。

破障无人车宛如一位即将奔赴战场的无畏勇士,在地道入口处蓄势待发。其动力系统恰似为这片地下世界量身定制的灵动心脏,核心发动机选用经过深度改装的小型民用摩托车发动机。别看它身形小巧玲珑,却在黄承彦团队的精心调校下,稳定输出着 50 匹马力。这股动力,对于在狭窄地道中穿梭的无人车而言,恰似一场恰到好处的及时雨。

训练伊始,无人车缓缓驶入地道。地道内,地面坑洼不平,积水在昏暗中闪烁着诡异的光,坍塌的土石随意堆积,宛如狰狞的巨兽横亘在路中。然而,无人车毫无惧色,发动机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驱动着它灵活前行。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 30 公里,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这速度足以让它快速应变。突然,一块巨大的石块从地道顶部滚落,带起一阵尘土,眼看就要砸中无人车。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无人车瞬间提速,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灵活地避开了石块,继续向着前方驶去。它的传动系统采用民用卡丁车的紧凑式链条传动结构,每一次前进,链条都会发出清脆的 “咔哒” 声,在空旷而寂静的地道中不断回响,仿佛是无人车在黑暗中奏响的激昂战歌。即便在复杂地形下,链条传动也确保了动力高效传输,让无人车稳定运行,如同一位坚定的行者,在这充满险阻的地道中稳步迈进。

黄承彦在地道外的操控室里,双眼紧盯着监控屏幕,眼神中透露出紧张与期待,当看到无人车成功避开石块时,他微微松了一口气,口中喃喃道:“好样的,小家伙。”

车身结构的设计堪称独具匠心,专为这低矮地道精心打造。主体框架的关键支撑件均通过 3D 打印完成,材料选用高强度且轻量化的碳纤维复合材料。

在昏暗的地道灯光下,这些 3D 打印的支撑件散发着冷峻的光泽,仿佛是守护地下世界的神秘卫士。它们精准地构建出复杂而稳固的结构,在保证车身强度的同时,极大地减轻了整体重量,让无人车在这狭窄空间中更加灵活敏捷。

车身上的防护装甲同样凝聚着心血。部分采用 3D 打印的多层复合塑料装甲,其特殊的分层结构设计,宛如一层无形的护盾,能够有效分散冲击力,抵御小口径武器的射击。

在一些易受攻击的关键部位,如车底和侧面,鲁达运用精湛的木工手艺,打造了木质防护衬板。他选用坚硬的橡木,经过多道精细工序加工,在衬板表面涂抹防火、防水且具有一定防弹性能的特殊涂料。

在一次模拟攻击训练中,一颗模拟子弹呼啸着射向无人车侧面。3D 打印装甲首先承受冲击,强大的冲击力被层层分散,木质防护衬板随后吸收残余能量。最终,车身上仅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展现出强大的防护能力,如同为无人车穿上了一层坚不可摧的铠甲,使其在地道中的安全得到了可靠保障。

鲁达站在黄承彦身旁,看着屏幕上的测试结果,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防护,没问题!”

在地道中前行,各种障碍物如影随形。破障无人车的破障装置,成为了清理障碍的无畏先锋。车头的推铲主体结构由 3D 打印而成,其形状经过精确的流体力学模拟设计,以适应狭小空间的破障需求。推铲的刃口部分采用民用小型挖掘机铲斗的耐磨钢材,经过切割、打磨后,完美安装在 3D 打印的主体上。

训练中,前方出现了一堆坍塌的砖石和废弃建筑材料,将地道堵得严严实实。黄承彦在地道外操控着无人车,小型民用液压千斤顶发出 “嘶嘶” 的声响,推动推铲迅速插入废墟底部。尽管最大推举力为 3 吨,但在这狭窄的地道中,这股力量却足以轻松推开常见的障碍物。

伴随着一阵尘土飞扬,砖石和废料被纷纷推开,为后续部队开辟出一条通道。若遇到较为坚固的混凝土障碍物,车身上搭载的小型高频震动破碎锤便派上用场。其关键传动零件由 3D 打印制造,动力来源于一台民用便携式微型汽油发动机,经改装后适配无人车的能源系统。

启动后,高频震动破碎锤发出高频的 “嗡嗡” 声,在地道中回荡,仿佛要将这地下世界的黑暗一同震碎。它持续工作,将混凝土一点点震碎,扬起的粉尘在昏黄灯光下弥漫,为后续部队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开拓者,在黑暗中为希望开辟道路。

黄承彦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操控台,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他紧盯着屏幕上的破障过程,心中默默祈祷着一切顺利。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