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臣既然敢向大王您提这些意见,想必一定是为日后做打算啊。”

“少师得到他们君王的信任,下一步必定会有所动作。”

“而咱们呢,也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这样才会不至于陷入被动的境地。”

“如果说,咱们趁此机会,通过军备不整、军队衰颓的‘假象’来迷惑随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那不是最好的一件事吗?”

听完大臣斗伯比的这一番话,楚武王算是彻底的心服口服了。

不过在他的心里,还是有些许思考回旋的余地的。

很快,因为这件事情,楚武王便有意使军容不整,接待少师。

果不其然,这随国的少师,在回去之后,当即便请求追击楚国的军队。

眼见斗伯公如此“老谋深算”、“深谋远略”且“未雨绸缪”的样子。

一向爱发表自己看法的王嘉,此刻也是评论了起来。

“战场如赛场,作战双方如果不能很好的考虑到战略战术,并且因时局而灵活的改变策略以,适应现有形式需要的话。”

“那么,不必多说,自身的劣势与局限性,很快便显现出来。”

“而且做事也一定要学会‘从长计议’,不要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

“这随国少师,依我来看,思维极其的单纯。”

“如果说,没有季梁这一贤臣辅佐的话。”

“那么,随国很快就灭亡了。”

接下来,果真如王嘉所想。

季梁这位贤臣,在见到少师回来并通报情况后,很快便意识到了事情的不对劲。

于是乎,他便劝阻随侯,说道。

“君上啊,你且听卑臣我一言。”

“现正,上天正眷顾楚国,正是敌强我弱之时。”

“楚国在暗地里的计谋,咱们不得不防啊!”

“这楚军的疲弱,十有八九,都是在诱惑咱们呢!”

“既然如此,君上…您又何必着急的出兵呢?”

“臣听说小国之所以能够抗拒大国,是由于小国得道而大国淫虐乱政。”

“所谓道,就是忠于人民而取信于鬼神。”

“国君您经常想到对百姓有利,这就是‘忠’。”

“祝史祭祀时的言辞诚实不欺,这就是‘信’。”

“如今人民挨饿,而国君放纵私欲,祝史谎称功德来祭祀,依臣以为,我不知道这么做到底会有什么好处?”

听完季梁的这番话,在一旁偷偷围观着的王嘉有感而发。

“季梁这位贤臣,他现在说的话的确是很有道理呀。”

“俗话说得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一开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能各司其职,把社会治理的井井有条。”

“但是呢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时间一旦久了,不管是各行各业其中所隐藏的‘弊病’,必然会毫无遗漏的‘展现’出来。”

“因此…能否坚守本心,能否对得起人民百姓,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自己所做的这份职业以及对得起自己的道德与礼仪,这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季梁因为贤臣,算是很有眼力劲,且明事理的人了。”

“不过,这根本的情况能否有所缓和,直至有所改变,那就要看统治阶层的态度和决策了。”

就在王嘉感慨之际,随侯便说道。

“我祭祀时用的牲畜毛色纯正且肥壮,存在祭器中的粮食丰富完备,怎么会不取信于鬼神?”

一听随侯这话,只见季梁轻笑几声,然后便回答道。

“呵呵呵…”

“君上,你要知道。”

“人民,才是神灵真正的主宰。”

“因此,圣明的君王先使人民安居乐业,之后才致力于祭祀鬼神。”

“所以说,在奉献牺牲的时候,就祝告说‘牲畜又大又肥壮’。”

“如此一来,是说人民的财力普遍存在,是说他们的牲畜肥大且繁殖众多,是说牲畜不生疾病且皮毛纯洁,是说牲畜类全体壮,兼而得之。”

“在奉献粮食的时候祝告说‘洁净的粮食丰富充足’,是说他们春夏秋三季没有遇到灾害,人民和睦,年成丰收。”

“在凤县甜酒的时候祝告说‘至善至洁酿好酒’,是说他们上下都有美好的德行而没有背离信念。”

“所谓的芳香之气远闻,是说没有诬陷别人的邪恶。”

“因此,他们才会专心忙着春夏秋三季的农事,修明五教,亲近九族,用这些来向鬼神祭祀。”

“这样,人民就和睦,鬼神也就赐予他们幸福。”

“因此,做任何事情都会成功。”

“现在,人民各自怀着异心,鬼神也就没有主宰。”

“君王的祭祀虽然丰盛,又怎能求得鬼神降福!”

“君王姑且修明政事,与周围兄弟国家亲近,也许能免于灾难。”

“悬崖勒马,为时不晚啊!”

见季梁如此苦口婆心的解释与劝告,在一旁偷听着的王嘉,此刻又有了新的感悟。

“果然不管是历朝历代,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民的生活水平足以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并且还是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是永无止境的。”

“因此想要让国家强大,避免灾祸,就应该先让人民幸福,让人民团结。”

“然后,还在考虑那些国家政事之类的事情。”

“如果说一味的重视所谓的‘政事’,忽视了人民百姓真正的‘需求’。”

“那么,纵使这‘政事’做得再好也终究只能是‘表面工程’。”

“因此,在遇到国家内部的事情出现了危机的时候,统治阶层能通过有力的手段严格打击,让人民群众的幸福得以保证。”

“这样,才能让国家的威信日以俱增,人民群众才会更加相信国家,这而努力建设国家,才能避免所谓的‘灾祸’。”

“自古以来,忠言逆耳。”

“也不知,这随侯之后又有什么态度与举措呢。”

就在王嘉再度感慨之后…

随侯,在听到贤臣季梁那一番苦口婆心的“劝告”后,当即便感到了恐惧。

于是乎,经此一事,随侯修明政事,随国的国力也日渐提升。

楚国呢,也就没有敢来攻打随国了。

到了后来,在夏天的时候,鲁桓公便与纪侯相会于成地这么个地方。

纪侯此次前来,来到鲁国商讨如何对付齐国灭纪的企图。

北戎攻打齐国,齐僖公派人到郑国求救兵。

郑国的太子忽领兵救齐。

紧接着,在六月的时候,大败戎军,擒获戎军两人个主帅大良、少良。

与此同时,还斩了戎军三百人的头,献给齐国。

也因为这件事情,让一直围观着的王嘉,真正认识到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办大事的重要性。

虽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但是,在危及的时候,有“铁杆朋友”在,或许真的可以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这个时候,各国的大夫帮助齐国防守边境。

齐国人赠送他们食物,请鲁国来确定各国的先后次序,把郑国排在了后面。

郑太子忽,因为知道自己有功劳,发怒。

所以后来,有郎地的战役。

在鲁桓公还没有与齐国结姻以前…

齐僖公,想把女儿文姜嫁给郑太子忽。

郑太子忽一见此景,当即便辞谢了,这让人们很不理解。

人们去问太子忽的原因,太子忽说。

“人人,其实都有自己合适的配偶。”

“齐国强大,不是我的配偶。”

很显然,郑太子忽,还是因为先前的事情,“怀恨在心”。

所以说,他果断拒绝这个婚事,的确是有他的道理的。

对于他的这一行为,有诗曰

“求于自己,必多福。”

“靠我自己而已,要大国干什么?”

君子,对这件事情颇有评论。

他说:

“这郑太子忽,善于为自己打算。”

而王嘉呢,也是有自己的看法。

“的确,因为一件私事,触及到了自己的利益,很容易让自己的心情不愉快。”

“但是,以自我利益和大局相比,优先选择大局,之后的自我利益可以慢慢的再去弥补。”

“有的时候,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肆意妄为。”

“学会容忍,学会取舍,在人生之中,有着很关键的作用。”

“下到平民百姓都是这样,上至君王太子,又怎么能够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毁掉了未来的前程呢?”

“不过,其中的恩恩怨怨,外人都没有绝对的话语权。”

“一人之事,尤在于一人。”

“旁观者,虽常清,窥大局,而由不能纠细节也。”

“此时,也只有郑太子忽,他的心里最清楚。”

等到郑太子忽打败了戎军,齐僖公又请求把别的女子嫁给他,他坚决推辞。

这一次,人们又问起来原因是为何。

太子忽呢,他再一次给出了他的答复。

“我没有为齐国办什么事,尚且不敢娶齐国的女子。”

“如今由于国君的命令,奔救齐国的急难,却娶了妻子回去。”

“这是以战争要取婚姻,待我回到国内,人民又将会怎么说我呢?”

于是乎,他就假托郑庄公的意思,推辞了。

之后,到了秋天的时候,鲁国举行了盛大的阅兵活动,检阅兵车以及拉车的马。

九月丁卯的时候,子同出生了。

在他出生之后不久,就举行了太子出生的礼仪。

父亲接见儿子时用太牢,通过占卜选择士人抱他,让士人的妻子给他做奶妈。

鲁桓公及文姜、同宗年高位崇的妇人为他命名。

鲁桓公借此,向大臣申繻询问命名的事情。

大臣申繻见状,回答说。

“君上,卑臣以为,名有五种,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生时的特征命名叫信,以祥瑞的名字来命名叫做义,以相类似的东西来命名叫做象,用物品来命名叫做假,用父亲有关系的意思命名叫做类。”

“命名不用国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畜牲名,不用器物礼物名。”

“周朝人通过避讳来奉事神灵,名,在死后就要避讳。”

“因此。用国号命名就会废除国名,用官名命名就会改变官职的称呼,用山川命名就会改变山川神的名,用畜牲命名就会废除祭祀礼仪,以器物礼物命名就会废除礼仪。”

“晋国因为僖公名而废除了司徒官,宋国因为武公名而废除司空官,我国因为前代献公、武公名而废除二山之名,所以大的事物不能用来命名。”

一听大臣这番话,桓公便说道。

“这孩子的出生日子与寡人我相同…”

“那么,就命名它为‘同’吧。”

“哈哈哈哈哈…”

正当鲁桓公与妻子文姜,还有一众大臣围在新生儿的面前高兴的讨论时。

在一旁偷偷围观着的王嘉,此刻却暗想道。

“历朝历代,果然是法官嫌贵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才会顾及到这么多。”

“普通人家的孩子,哪里会注意这么多细节啊。”

“要我说,让父母给起一个比较朴实无华的名字,那是再好不过了。”

“不过…到了现在居然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承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一点,也是值得让我欣慰的。”

“也许…在这优秀传统文化面前,如果能够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那么,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越走越远’了吧。”

再到了后来,冬天的时候…

此时,纪侯来到鲁国进行朝见。

他此行的目的,是请求鲁桓公转求周天子下令让纪国与齐国讲和。

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鲁桓公在思考的片刻后,很快就委婉的告诉他做不到。

也难怪,得知这件事情的王嘉,也会嘲讽这纪侯呢。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之后,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到了后来,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桓公第七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