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明离开的时候正好月上枝头,原本以为不难的事情硬是拖到了鸡鸭归巢,令人糟心的是事情还没有办成。
别看茶岭大队穷乡僻壤的,可这里人们的观念基本上算是能跟上时代,大部分人对于自家孩子上学都是持赞成态度。
在杨根月父辈们的口中,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辈子吃了没读书的亏,不识字连进县城都分不清南北。
在杨天明全大队通知完后,只有两户人家拒绝安排孩子上学,一户是杨根月家,另一户是杨根月的大伯杨全生家。
杨全生是茶岭大队的杀猪佬,由于有手艺在身,会经常被请到隔壁周边的大队宰猪,每次出去杀猪回来,除了应算的工分外,总是额外能带走三斤杀猪菜。当然具体给杀猪佬几斤杀猪菜,主要还是看各个生产队自己,不过这么多年下来也算是形成了行规默契。
给杀猪佬额外的报酬,也没有人觉得不值,毕竟用心一点还是毛糙一点,结果可完全不一样。不说其他的,就说那一大盆子猪肠子,若是杀猪佬不小心弄破几个窟窿,在冒着肥油的肠子里混上若有若无的猪粪,这丰收宰猪的喜悦怕是要大打折扣。
所以,杨全生在大队上也算是有身份地位人。
对于小家庭来说,能经常吃上猪肉,家里的日子自然过得油腻腻。油腻腻的日子也让杨全生对于读书这件事有自己的看法,不是他看不起读书这件事,而是他看到大队里队长和支书这些读书人家里的日子也不见得比他家滋润。
读书或许真的没有太大的作用,总不能花大把的时间识几个字就为了认识县城里的路牌吧!
因此,这话不管是怎么正反来说,总结一句话,那就是杨全生之所以不让孩子去上学,主要还是因为当前的日子过的还行,没到穷则思变的地步。
再看杨根月家,自从杨天明来过之后,整个就是阴云密布。杨根月就像是掉了魂似的,整日做啥都提不起精神。
杨根月心情不好,四个姐妹心情自然是跟着失落。
看着杨根月心魂不在的样子,奶奶是心疼再加无奈的,心疼是因为舍不得孩子难过,而无奈则是因为在她的心里对于钟绵琴的决定多多少少也是有一丝认同的。因为在她看来钟绵琴虽然说的决绝,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一大家子要养活,总不能都去读书,其他的什么都不管不顾了。
女孩读书,钟绵琴压根都没当一回事。
不过在钟绵琴看到周边的邻居都对上学热情高涨的时候,最终还是同意杨朋飞、杨烟飞和杨双年三个小的去上学。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