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的大闸蟹应该去哪儿找呢?”萧钰琪陷入了沉思。

苏扬也开始回忆起关于大闸蟹的传闻。

大闸蟹,学名叫做中华绒螯蟹,自古就是华夏的珍馐佳肴。

关于为什么叫做“大闸蟹”,他倒是听过一个说法。

大闸蟹具有洄游的特点,它在淡水的河湖里成长觅食,每到繁殖的季节,则洄游至入海口的咸水中产卵。

在人工养殖之前,渔民会在洄游的水路上设蟹簖捕捞。

这种用竹子编成的蟹簖,又叫做“闸”。

夜晚时,渔民利用大闸蟹趋光性的特点,在蟹簖上点上灯火,诱使它们自己往里爬。

由此捕捞方式而得名“闸蟹”,而“大”字估计是形容蟹的个头大。

所以最后就称作了“大闸蟹”。

再说起华夏吃蟹的历史,那可就久远了。

据说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的时期,有一种东西叫做“夹人虫”,经常从水底下爬出来伤人。

有一位叫巴解的壮士,想到用热水来对付他们的办法。

结果,意外的发现,这些“夹人虫”经过滚烫之后,散发出异常的香味。

他大着胆子尝了一口,没想到就此解开了蟹肉珍馐的封印。

因为是巴解开了吃“夹人虫”的先河,所以“夹人虫”也更名为“蟹”,意为“解虫”。

这个故事的真假无法确认,但是古人也爱吃蟹,那是肯定的。

魏晋南北朝时,先人们已经有了糖藏蟹、盐腌蟹的做法,并且开始用姜醋作为食蟹调味品。

姜和醋作为食蟹的固定搭配,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是糖蟹这种偏向黑暗风格的料理,现在就鲜有人问津了。

至于隋唐以后,食蟹的风气更是开始兴盛,甚至出现了花色蟹馔。

比如隋炀帝食用的镂金龙凤蟹,用果皮雕刻作容器,内盛蟹肴以点缀筵席,已经是非常奢华了。

到了宋朝,吃蟹的花样就更多了。

不仅有“蟹酿橙”,这种蟹与水果搭配的奇妙组合。还有以生吃螃蟹为乐趣的“洗手蟹”。

再往下,到明清时,已经跟今天吃蟹的方法很贴近了。

蟹肉、蟹黄还跟其它食材结合起来,形成花样繁多的菜色。例如蟹粉狮子头,蟹黄包等等。

至于哪种螃蟹更好吃?

苏扬前世的时候,倒是有人给评了个顺序。

据说民国时京城有位名医,不仅医术高明,还是位酷爱吃蟹的老饕。

他吃遍各种螃蟹,凭着口感,把蟹分为六等。一等湖蟹,二等江蟹,三等河蟹,四等溪蟹,五等沟蟹,六等海蟹!

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说法,沿海的居民肯定是不认可的,因为他把海蟹排的太低了。

海蟹,个大肉厚,自然有适合它的吃法。

但如果说起蟹黄蟹膏的鲜美,还是要看大闸蟹。

大闸蟹在华夏分布极广,从北到南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栖居于湖泊河流当中,甚至连一片小小的水塘中都能饲养。

不过,要说哪里的大闸蟹最知名,还是要数吴州。

吴州水系发达,江河湖泊纵横,尤其以太湖流域最为广袤。

这里非常适合大闸蟹的栖息和养殖。其中的阳澄湖,地理位置更是得天独厚。

阳澄湖有适宜的水深和气温、充足的光照以及坚硬的湖底。水质清澈,水草丰茂,阳光能直射湖底,是大闸蟹最为理想的自然生长环境。

思索再三,苏扬已经有了主意。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